|
大坑坊眾福利會除了經常為街坊舉辦 各種活動外, 對青少年的餘暇生活也全力照顧, 在會址的二樓全層,開設了大坑青年中心,除了在中心基地提供各種青少年活動外, 更把活動伸展到區外的中、小學。
|
|
大坑坊眾福利會對教育的貢獻不遺餘力,1958年創辦了,李陞大坑學校,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,於2004年把學校轉型為一
不收費的國際小學,目前外籍的學生已佔90%。
Click here to download full information
李陞大坑學校
|
|
大坑坊眾福利會為一非牟利組,於1946年成立, 每年中秋節前後連續三天,舉辦舞火龍活動,地點在大坑浣紗街, 吸引成千上萬的市民和遊客前來參觀。 舞火龍是香港的一個傳統習俗, 已有141年的歷史, 起源於消滅瘟疫的祭禮,漸漸成為了香港特有的習俗,有大坑坊眾福利會是唯一懂得製作長二百多英呎的火龍。
|
|
|
歷史背景
現時位於大坑書館街12號的建築物建於1949年,原址曾為建於晚清時期一幢名為「孔聖義學」的戰前建築物。該校由區內居民捐資興建,並得到著名華人社區領袖劉鑄伯先生 (1867至1922年) 慷慨捐助。
至今,人們仍能從書館街-一條以「孔聖義學」命名的街道-來追溯「孔聖義學」與大坑的歷史聯繫。很可惜,校舍在香港日治時期 (1941至1945年) 遭受嚴重破壞。大戰結束後,該校得到區內居民捐助,得以在原址重建。
建築物外牆飾有石碑 (日期為1949年),以紀念學校重新落成啟用。在石碑上的筆跡是屬於當時大坑坊眾福利會負責人,其時人稱「中國足球球王」的李惠堂先生 (1905至1979年)。這些年來,書館街12號一直用於教學目的。直至1978年,該建築物仍為大坑學校的校址,而由1984至1999年則為孔聖會維多利亞英文小學。其後,該址於2007至2010年則用作東區文藝協進會東區兒童合唱團的辦公室。
|
|
|